服务热线

020-31705179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何继善:苦读圣贤书,做大家国事
2019-05-31 10:06:06      来源:中南大学

何继善,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的奠基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先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湖南省科协主席。何继善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及观测系统的研究,主持完成了4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1999年,他创立了流场法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理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口的仪器设备。2019年,他领衔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190531095859.jpg


“在世界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专家仅有两人,何继善就是两者之一。”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权威弗兰克·莫里森如是说。



从艰苦人生中走出来

1934年,何继善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6岁时,他刚读完小学二年级,便因日本的侵略随父母亲四处流浪。最后在湖南省永州新田县这样一个贫困小县城中安顿了下来,“贫困山区是最安全的”,何继善这样评价那个小时候保护他和父母生活下来的地方。


何继善说:“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文化。”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却生存着一群重视文化的人,他们看重文化,尤其重视书法,人人都喜爱诗词对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大家都纷纷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当作礼物,就是在那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何继善爱上了书法。2018年底,年届八十四的何继善院士还举办了自己的书法展。他说:“手中的这杆毛笔,不但陪伴着我充满情趣地走进如今的岁月,更让我在艰苦生活的磨练中变得更加沉稳执着,也为我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微信图片_20190531095907.jpg



1950年,何继善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便因家庭拮据而被迫辍学。两年后,他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工作,为后来从事勘测探矿带来机缘。1956年,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依靠自学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理勘探专业。从矿工变成大学生,这样的改变没有让他遗忘自己曾经立下的志向——激流勇进,提升自我。大学四年里,他是全年级唯一一个各科全优的学生。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在这里他继续着自己的科研工作。


在超越中成就

1980年代初,何继善初次接触到了当时由欧美国家研究出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这一技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便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一边学习使用,一边使用钻研。在使用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这一技术的问题——粗放。欧美国家在研究电磁勘探技术时采用了简化的方法,这样简化的方法所探测到的数据精细程度不够高,得到的是一个近似的结果。带着这样的思考,何继善对这项技术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何继善开始了“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科研的进行难免伴随着各种困难的出现,在国家需求项目明确之前,何继善就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夜以继日地钻研项目,研究中所需要的数学方程计算都是经过反复打磨得出的,多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选择放弃。为了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何继善带队走向全国各地进行实地检验。“当时的勘探条件极其艰苦,缺乏资金支持。有一次在大庆油田时正值寒冬,甚至要用棉被包裹着仪器工作。”何继善描述了当时情景。



微信图片_20190531095914.jpg


“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的探测深度、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分别是世界先进方法——CSAMT法的5倍、8倍和125倍,实现了探得深、探得精、探得准,满足了“深地”战略需求,为深地探测提供了“中国范本”,为保证国家资源和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该发明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后,被誉为“绿色、高效、低成本”的勘探技术,提交页岩气资源量3401.22亿m3、地质储量1240亿m3,常规油气地质储量1.86亿吨,生物气可采资源量80亿m3;释放了2000多万吨煤炭;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何继善也因此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



献身教育,倾情科普

何继善不仅在科研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教育事业上也有着重大的贡献。他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份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在教学上,他循循善诱而又深入浅出,教会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又能因材施教,像一座指路明灯一般指引着学生不断向前,奋勇前行。作为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桃李满天下,在地球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学科,先后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100多人。


按照常人的想法,功成名就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可何继善偏偏要“自找苦吃”,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科普教育。


何继善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他认为,“做科普,从来就不是浪费时间。国家的强大,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努力工作。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我的讲课,能让其中的一些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将来投身科学事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早在1988年,何继善就和省内另外5名科学家一起,被湖南省科协组织到一些地市县进行巡回讲座,开展科普工作。1996年6月任中南工大校长时,他发起组织了“百名教授科普宣传报告团”,深入到湖南14个地州市,以“依靠科学进步发展湖南经济”为主题,举行23场报告会,听众达21000多人。



微信图片_20190531095920.jpg


2000年时,何继善在一次去北京作科普报告前夜意外摔伤骨折,但他仍忍着伤痛,坚持科普工作,请人背着上下飞机,背进会场,出色地完成了科普报告。2000年和2001年,何继善亲自担任“第十六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六届全省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委会主任,对上报国家级的上百份作品登记表,他都不厌其烦地逐份郑重地签上自己的意见。湖南省科协成立“湖南省新世纪青少年科普辅导团”时,他又主动担任团长,还发动不少专家、教授一道参与了全省性的“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在2002年12月,何继善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何继善对于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信心,他引用《增广贤文》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来表达自己对学生们的深厚期望。何继善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一代必然超过一代,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陋室心怀家国事,寒窗苦读圣贤书”,这是何继善的理想抱负,也是对广大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





 

作者 | 施云珺 张晓铮 刘瑞扬  编辑 深蓝




© 2018 版权所有 继善(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3420号